赵匡胤用一顿酒毁掉了千年军魂,这个选择究竟对不对?

澳门永利娱乐平台注册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赵匡胤用一顿酒毁掉了千年军魂,这个选择究竟对不对?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22:51    点击次数:50
前言

一个将军,不穿盔甲就敢上阵冲锋。

一支军队,一战死伤八万,却无一人投降。

一个帝国,在135年里横扫29个国家,让整个亚洲闻风丧胆。

这不是好莱坞大片,这是真实存在的大唐帝国。

一个王朝有多强?看他们怎么打仗就知道了。

有的王朝喜欢修长城,有的王朝热衷守城池。唯独大唐不一样——他们把防御工事全拆了!

为什么?因为在他们眼里,"缩在城里就是孬种"!

一支军队有多彪悍?看看唐将张仁愿干的事就懂了:他建了座城,却下令谁要是躲在城里打仗就砍谁的脑袋!

展开剩余94%

可就是这样一支横扫天下的虎狼之师,在短短几十年后,却变成了一群只会躲在城里放冷箭的绵羊。

从"不服就干"到"能躲就躲",从"一骑当千"到"见官就跑",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?

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改变中华武风的历史。

第一章 大唐:不服就是干,干就要赢

打仗都讲究个"先礼后兵"。可在大唐这事就变味了——他们是"先打服了,再谈礼数"。

李世民就是个典型。贞观年间,突厥颉利可汗带着二十万骑兵,直奔长安城来了。按说这种情况下,躲在城里死守是最稳妥的选择。可李世民偏不。

长安城里有十几万人口,征调个几万守军轻轻松松。突厥人那点攻城本事,说是渣都抬举他们。可李世民硬是带着大臣们跑出城,去跟突厥人谈判。

谈判的结果是大唐破财消灾,把府库都给搬空了。这事后来被称为"渭水之盟",成了李世民一生的污点。

但你要这么想就上当了。

且不说突厥人进了钱粮掉头就跑,被唐军追得屁滚尿流。单说李世民的算盘——城外的百姓和城镇不要了?那些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不要了?就为了保住长安城的面子?

打个不恰当的比方:你家院子里进了群土匪,你是死守在屋里看着他们把院子砸烂,还是先给点好处打发走,再找机会弄死他们?

三年后,李世民就给颉利可汗补上了这一课。可汗大人从马背上下来,规规矩矩地给大唐天子跳了支舞。

李世民打仗从来不讲什么计谋。就是莽,就是干。打西秦的时候,被薛举打得只剩二十来个亲兵。按说这时候该学孙子兵法里说的"围师必阙",给自己留条后路。

可这位爷倒好,看到敌军阵脚有点乱,带着这二十来号人就追了上去。薛举手底下可是有好几千人呢!结果倒好,被他这股子悍劲儿给吓住了,一路追一路砍,最后薛举躲进城里保命。

还有那虎牢之战。李世民手里就三千多骑兵,对面是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。结果他没扎营、没挖壕沟,张口就来:"明天咱们决战!"

第二天上阵,他骑得那匹马"突然受惊",冲到大军最前面。好么,这一"意外"直接带动全军发起冲锋,结果把窦建德的大军打得丢盔弃甲。

李世民后来跟大臣们说:"那天真是马受惊了,我拉不住。"

大臣们笑而不语:得了吧,你哪次打仗不都是这么个套路?

在李世民看来,打仗就是要有这么一股子劲儿。你要怂,就算手底下有百万大军也是白搭。要猛,哪怕就剩一个人,那也得往前冲。

这种"不服就干"的作风,在他当了皇帝后反而更甚。大臣们劝他:"皇上,您贵为天子,还是小心为上。"李世民却说:"打仗这事,不就得靠一股子拼命的劲头吗?"

这股子"干就要赢"的劲头,成了大唐的标配。从此以后,但凡是个唐将,提起打仗就两个字——莽他!战术?阵法?都不如一个"莽"字来得实在。

这么打仗的结果就是:大唐在一百三十五年里灭了近三十个国家。周边但凡敢跟大唐叫板的,不是被灭就是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。

第二章 唐军的"杀手锏":不要命的打法

要说唐军最牛的一仗,还真不是打外族。而是一场内战——香积寺之战。

至德二年(757年),朝廷派郭子仪带着15万大军去夺回长安。叛军也不含糊,派了安守忠、李归仁带着10万人马迎战。于是在香积寺,两支军队狠狠地干了一场。

这一打,就打出了个世界纪录。

按理说古代打仗,损失个一成兵力就得慌,两三成就得溃败。可这一仗,双方硬是打了6个小时,郭子仪这边死了一半人,叛军那边死了六万多。

郭子仪

死了这么多人,两边却都不带怂的。你说撤吧?不存在的。你说跑吧?门都没有。就是干,就是杀,直到一方彻底打光为止。

这么凶残的打法,搁在其他朝代都得吓死人。可在唐朝,这就是常规操作。

在这种血战中,最能体现唐军战斗力的不是别的,正是这种不要命的打法。就说李嗣业吧。

战况最激烈的时候,唐军这边都快扛不住了。李嗣业咋办?他直接把衣服一脱,光着膀子就冲上去了。

没穿盔甲就敢上阵,这不是找死么?

可就是这么个"找死"的打法,反倒立了大功。李嗣业带着陌刀队,杀得叛军人仰马翻。敌人看他这么猛,反而不敢往前冲了。

你说他是不是找死?可人家一点事没有,愣是活着退了下来。

为啥?因为他这么拼命,连敌人都不好意思下死手。这种不要命的打法,在唐军中还真不是啥稀罕事。

就说打窦建德那会儿。李道玄冲进敌营,被射得跟刺猬似的。李世民找到他时,发现这厮身上"箭如猬毛"。

窦建德

换了身盔甲,李道玄又生龙活虎地上阵了。

这种拼命三郎似的打法,在其他朝代都得被当成疯子。可在唐朝,这种人简直不要太多。

有人说这是因为唐朝将士的装备好。确实,像李道玄这样的将领,穿的可都是顶级货。可问题是,李嗣业都光着膀子上阵了,还谈什么装备?

关键在于,唐军有股子不怕死的劲。

打仗嘛,谁不怕死?可唐军不一样。他们觉得,要是怕死,干脆就别当兵。既然当了兵,那就得有随时赴死的觉悟。

在战场上,唐军最讲究的就是一个"死"字。你不敢死,敌人就敢欺负你。你要是敢拿命去拼,敌人反而不敢轻易招惹你。

这种不要命的打法,在香积寺打出了新高度。双方加起来死了十多万人,愣是没一个投降的。

你说这是不是疯了?可正是这种"疯狂",成就了唐军的战斗力。他们靠的不是精良的装备,不是高明的战术,而是这股子拼命的劲头。

这种打法,在后来的朝代里都绝迹了。为啥?因为没人敢这么打了。就算有,那也得被当成疯子给关起来。

可在唐朝,这就是最正常不过的事。你要是不敢这么打,反倒成了怂包。

这就是唐军的"杀手锏"——不是比谁的装备好,不是比谁的战术高,就是比谁更敢死。

第三章 疯子的武器:专治各种不服

说起武器,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。可唐朝的武器,简直就是为疯子量身定做的。

就拿陌刀来说。这玩意儿重得吓人,一般都得五十斤往上。刀身比人还高,刀刃跟刀柄差不多长。这么个大家伙,光是扛着走都费劲,还怎么打仗?

可就这么个"不讲理"的武器,在唐军手里成了专治各种不服的大杀器。

李嗣业带着陌刀队上阵时,那场面叫一个壮观。一队人马举着这么大的刀,跟推土机似的往前冲。挡在前面的人马,都给砍成了碎片。

李嗣业

史书上说"当嗣业刀者,人马俱碎",一点都不夸张。

你说这武器设计得合理吗?一点都不合理。这么重的刀,挥一下都得累个半死。而且因为重心在前面,根本没法精准劈砍。可唐军就喜欢这个。

为啥?因为这刀就一个用处——往死里砍!不讲究技巧,不讲究准头,就是蛮力。你要是不够莽,这刀你都举不起来。

再说说马槊。这玩意儿看着像矛,可比矛野多了。除了捅,还能劈能砸能扫。用好了,一个人能打出一片真空地带。

可这武器有个致命缺点:使用空间太大了。你要是排成密集队形,拿着马槊转一圈,不把自己人砸趴下就不错了。

按说这种武器应该被淘汰才对。可在唐军手里,偏偏就成了主力装备。

到了晚唐,有人觉得陌刀的杀伤力还不够大。于是就发明了个更疯狂的玩意儿——长剑。

这长剑可不是咱们印象中的那种轻巧的剑,而是把陌刀改良过的更凶残的版本。刀刃更长更重了,刀柄反而更短,只够双手握住。

这武器基本上就是个纯进攻的玩意儿,连防御都省了。你要是不往死里冲,拿着这玩意儿就是个活靶子。

这么极端的武器,就算是朱温、杨行密这样的大军阀,手底下几十万人也就能挑出千把个能用的。小点的军阀,能凑够百八十个就不错了。

可就是这么点人,却能在战场上搅得天翻地覆。他们专门当督战队用,平时砍自己人,打仗时当敢死队。

这些武器都有个共同点:不适合密集队形作战。你要是想抱团取暖,这些武器基本就废了。

用这些武器的人也有个共同特点:都是亡命之徒。你要是怕死,拿着这些武器基本就是自杀。

这帮疯子配上这些疯狂的武器,创造出了让后人都不敢相信的战绩。

可等到宋朝,这些武器就都消失了。消失得太彻底了,以至于现在考古都找不到实物。人们甚至怀疑这些武器到底存不存在。

为啥会这样?因为这些武器不光需要力气,更需要一股子拼命的劲。可宋朝已经没这种人了。就算有,也得被当成刺头给处理掉。

这些疯狂的武器,就这么随着那个疯狂的时代一起消失了。留下的,只有一些文字记载,让后人感慨那个令人震惊的盛唐。

第四章 养兵如狼:大唐军魂的秘密

说到底,为啥唐军这么猛?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好战,而是整个社会风气都这样。

先说府兵。这玩意儿听着像是地方武装,可比后来的民兵强太多了。就拿长安城的府兵来说,那战斗力简直吓人。

有回苏定方因为迷路,带着200府兵误闯进突厥大营。搁别人,这不就是送死吗?可苏定方倒好,带着这200人在十几万突厥人中间横冲直撞,杀得人仰马翻。

你猜这200人是啥来头?都是长安城的老百姓!苏定方那会儿的官职是匡道府折冲都尉,说白了就是长安某个街道的民兵团长。

这帮平日里做生意、种地的老百姓,一上战场比正规军还猛。这在其他朝代简直不敢想象。

在大唐,参军不是差事,是荣耀。老百姓巴不得去当兵,因为当兵能让一家人都脸上有光。

这种风气怎么来的?还得从皇帝说起。

李世民就特别讨厌那种只会耍嘴皮子的文官。在他看来,一个大老爷们连刀都拿不动,还算什么男人?

别说普通文官,就连大诗人李白都能提刀上阵。高适更是能写诗又能打仗,一个人顶俩。

这风气一传开,全国上下都这德行。谁要是光会动嘴不会动手,那就是软蛋,没人瞧得起。

这么一来,当兵的地位水涨船高。在其他朝代,当兵的都抬不起头来。可在唐朝,当兵的都是爷。

你要是在街上惹到一个当兵的,分分钟教你做人。可老百姓不但不觉得他们欺负人,反而觉得特别解气。

为啥?因为这些当兵的真保护过他们。契丹人来打长安,户县的百姓不到一天就组织起来反击了。这在宋朝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
大唐养兵,就是要养出一群狼来。这狼性子上来了,谁都挡不住。

有人说这不行吧?军队这么野,要是哪天造反了咋整?

可大唐的厉害就在这儿。他们觉得,与其养一群怂包来守江山,还不如养条狼来打天下。至于这狼要是打自己主人,那也得看看主人够不够格。

所以大唐的皇帝也得有两下子。你要是像宋朝皇帝那样只会躲在宫里玩物丧志,早就让人给废了。

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安史之乱。等到德宗、宪宗这些皇帝开始学宋朝那套,大唐也就离完蛋不远了。

唐德宗

但就在这养狼的过程中,大唐创造了无数奇迹。他们用不到两百年时间,打出了一个横扫天下的盛世王朝。

这些骄兵悍将,在其他朝代都是祸害。可在大唐,他们成了最可靠的臂膀。

为啥?因为大唐给了他们一个发挥的舞台。你要是真有本事,皇帝都得敬你三分。你要是装孬,管你是谁的儿子,都得靠边站。

这就是大唐的军魂——要么别当兵,要当就当条狼。至于这狼将来会不会咬主人,那就看主人够不够格了。

第五章 从狼变羊:宋朝的无奈抉择

从唐朝到宋朝,短短几十年,中国军队就像变了个样。这帮原本敢跟铁骑硬碰硬的狠角色,怎么突然就怂了?

说到这事,得先说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。

赵匡胤本人就是个武将,打仗也不含糊。可他当了皇帝后,第一件事就是拆掉武人的骨头,给他们戴上个"崇文抑武"的紧箍咒。

这事看着挺怪,但细想也是无奈之举。

想想看,赵匡胤自己是怎么当上皇帝的?陈桥兵变。说白了就是兵变夺权。他深知这把刀有多锋利,因为这刀不光能帮你,还能随时捅你一下。

看看五代十国就知道了。但凡哪个将领手里兵强马壮,不篡个位都觉得对不起自己。你要是不从,部下立马就把你脑袋砍了,换个愿意当皇帝的来。

这事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。就像后唐时期的杨仁晸,部下闹兵变让他当皇帝,他不干,结果人家直接送他上西天。

赵匡胤可不想自己落得这个下场。可他又不能明着来,那样会寒了将士们的心。于是他想了个损招:杯酒释兵权。

表面上是设宴赏功,背地里是强行解甲归田。一帮骁勇善战的大将,就这么被赵匡胤用一顿酒给放倒了。

从此以后,但凡谁要是在军中表现得太能打,立马就得被调走。要是谁敢不听话,那就是找死。

这一招真绝。不到一代人的功夫,军队就被驯化成了一群温顺的绵羊。

你看后来的宋军打仗,那叫一个怂。打不过就躲在城里,弓弩放完就投降。要是碰上辽国的铁骑,那更干脆,都不用打,看见人就跑。

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君子馆之战。宋将刘廷让带兵跟辽军打了一仗,结果被人家打得丢盔弃甲。

回来后他找了个借口:天太冷,弓弦都冻僵了,没法用。

搁在唐朝,这种话说出来不得被人笑死?可在宋朝,文武百官包括皇帝都觉得很有道理,不但没罚他,还给他升了官。

你说可笑不可笑?

可赵匡胤也是被逼无奈。在他看来,与其养一群随时可能咬主人的狼,还不如养一群听话的羊。羊是打不了仗,可至少不会反你。

这一招真有效。宋朝虽然军事上很怂,可是太平盛世。再也不用担心哪个将领会突然造反,皇帝也能安安稳稳地睡大觉。

可这么做的代价也很大。整个民族的血性被磨掉了,军队变成了一群只会躲在城里放冷箭的软蛋。

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。崇文抑武这个枷锁,像是给中国人套上了一道无形的镣铐。

这事也让人深思:一个王朝到底该怎么选?是像唐朝那样养狼冒险,还是像宋朝这样养羊求稳?

这个问题,恐怕到现在都没有标准答案。

军队的性格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血性,而血性往往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密切相关。

如果让你选择:是要一支勇猛善战但可能会反噬的虎狼之师,还是要一支温顺怯懦但绝对忠诚的羊群?

【参考文献】 1. 《新唐书》,宋·欧阳修、宋祁 撰 2. 《资治通鉴》,宋·司马光 撰 3. 《宋史》,元·脱脱 等撰 4. 《唐代军事史》,谭其骧 著 5. 《府兵制度考释》,陈寅恪 著 6. 《唐代战争史》,王永兴 著 发布于:山东省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